苏格拉底之死2

作者:蜜桃君 分类: 哲学:点破不稽之论三言两语 发布于:2006-10-12 23:58

我认为,把苏格拉底誉为西方的孔子是不对的,孔子是杀人,而苏格拉底却被人杀,与我们孔夫子的差距不可以道里计。

2400年前,苏格拉底被毒死了,但案情有点扑朔迷离,主要原因是被害人明知要被杀,却宁愿坐以待毙,所以这个案子当时就被一个人详细记录下来。奇怪的是,这个记录的人当时并不在现场。

这个人是柏拉图,他在《申辩篇》、《克里托篇》和《斐多篇》都写了苏格拉底之死。当我读完这三本著作,发现很多人对苏格拉底宁愿坐以待毙的原因都理解错了,这就使真相更加扑朔迷离。

2400年来,对苏格拉底坐以待毙的误解主要分为如下三种:

误解一:苏格拉底为言论自由而死。代表人物:斯通(I.F.Stone)

这种解释把苏格拉底塑造成一个言论、信仰自由的卫士,主要根据就是《申辩篇》,苏格拉底拒绝放弃自己的思想,并对要求他放弃思想的陪审员冷嘲热讽。像斯通写的《苏格拉底之审判》,他所描述的苏格拉底就是这样的典型。

误解二:苏格拉底为解脱痛苦而死。代表人物:色诺芬(Xenophon)、尼采(F.W.Nietzsche)

苏格拉底辛辛苦苦为自己申辩之后,为什么又要嘲弄陪审员,从而使自己的申辩毁于一旦呢?色诺芬就是为此困惑的人,他认为:“除了下述解释他无法想象其他任何回答,即苏格拉底宁愿早求一死以避免老年人疾病缠身的痛苦。”对这种解释柏拉图是不同意的,他认为尽管苏格拉底愿意法庭宣判他无罪,但他决不肯放弃他一生从事的事业作为代价。

后人宁愿相信柏拉图,而不相信色诺芬。罗素在《西方哲学史》中就这样说色诺芬:“一个蠢人复述一个聪明人所说的话时,总是不会精确的,因为他会无意中把他听到的话翻译成他所能理解的语言。”(A stupid man’s report of what a clever man says is never accurate, because he unconsciously translates what he hears into something that he can understand.)

但在色诺芬之后,仍然有人认为苏格拉底是为了解脱痛苦,只不过是改头换面了,是拯救了。很有名的像尼采《偶像的黄昏》,他认为苏格拉底是把死看成对灵魂的拯救:“连苏格拉底在临死时也说:‘活着就意味着长久生病,我欠拯救者阿斯克列比亚斯一只公鸡。’连苏格拉底似乎也厌倦了生命。”

误解三:苏格拉底为信念而死。代表人物:伯奈特(Ioannes Burnet)

伯奈特认为,苏格拉底的信念和希望是以奥菲教教义为基础的,苏格拉底的信念是罪恶不发生在善良人身上,他的希望是“死亡是一件好事”。而对其他人来说,死亡是一种毁灭。伯奈特说,苏格拉底使用的是一个专用的语言词汇,奥菲教的“希望”一词相当于基督教的“信仰”一词,苏格拉底说死亡不过是灵魂从一个世界向另一个世界的过渡和迁移,也是本质上与此相同的说法。这个“希望”就是苏格拉底的“信念”。

奥菲教由来已久,远在哲学诞生以前。它的理论有两部分:一部分是神谱,一部分是关于灵魂的学说。关于人的方面是第二部分,即关于灵魂的学说,其教义认为:人有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,其中灵魂是神圣的,身体是罪恶的,一切罪恶都是由身体产生。灵魂处于身体之内,犹如囚犯被关在监狱里一样。因此人生的目的在培养灵魂,使身体纯化,一朝死去,灵魂方可以进到幸福之境。

柏拉图后来阐述的灵魂学说,欲望是罪恶的根源,而欲望未必都是肉体产生的,灵魂也可以产生欲望。所以奥菲教的这种教义是没有经过证明的信念。

究竟是什么让苏格拉底找死的呢?根本不是上面说的言论自由、解脱痛苦或奥菲教信念,而是因为他的知识。

我们可以设想一下,如果苏格拉底是像斯通说的,为自由而战,那么苏格拉底在可以逃跑的时候坚决不逃跑呢?他可以一次次卷土重来,何必顺着敌人的意愿慷慨赴死呢?这个可以在《克里托篇》找到证明,看了就可以明白为什么苏格拉底不愿意逃跑。他说了一大堆理由,什么不能违反城邦的法律,不经过国家官方的允许,擅自离开监狱是错误的,因为这样做就违背了与国家达成的协议,也就是做了有损于“国家”的事情。这种把国家置于个人之上的思想,是完全与“自由主义”大相径庭的,还谈什么为自由而战呢?

至于说苏格拉底是为了解脱而死,这跟苏格拉底死前提到的那只鸡有关,他对学生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还欠Asklepios一只公鸡,别忘记给他还了。Asklepios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药神,病愈的古希腊人会献上一只公鸡表示感谢,而苏格拉底死的时候说欠药神一只公鸡,这是不是说活着意味着长久生病,死了才是病愈呢?好像这种理解很有道理,但事实上包括尼采在内都弄错了!这句话的原文并不是“我欠Asklepios一只公鸡”,而是“我们欠Asklepios一只公鸡。”而在《菲多篇》的开头,就能看到柏拉图生病了。那么,苏格拉底说“我们”欠Asklepios一只公鸡就显然不是为了自己了,而是要大家为柏拉图的病愈向药神表示一下谢意。

最后,苏格拉底更不是为信念而死。信念是没有经过证明的,经过证明的是知识。苏格拉底这个人从来没有信念,他的每一个观点,都是建立在论证的基础上。所以他的心里只有知识,没有信念。在柏拉图《斐多篇》中,可以看到苏格拉底首先这样定义“死”:死是肉体和灵魂的分离。而肉体是灵魂的监狱,是灵魂的枷锁。但苏格拉底并不是盲目相信,而是首先证明:灵魂真的存在吗?所以,证明灵魂是不是真的存在,直接关系到苏格拉底愿意不愿意去死。假如他证明出灵魂不存在,那么我相信苏格拉底是会逃跑的,而未必尊重所谓的法律。在《斐多篇》中可以看到苏格拉底本人就这样说过:“是灵魂决定我坐在这里,所以这团骨肉没有逃跑。”言下之意,如果不存在灵魂,他还会坐以待毙吗?“这团骨肉”早就逃跑了。

那么,苏格拉底是怎么证明灵魂存在的呢?他不仅拿出证明,而且拿出了三种证明的方法:

证明一:一切事物都是从它相反的那一面产生的。例如,大是从小变成的,强是由弱产生的,慢也必然是从原来的快变成慢的。我们说醒来,必然是从睡中产生的,没有睡怎么会醒呢?死也是从生产生的,生也是由死产生的。所以,生死相生、生死轮回能够推出灵魂是存在的。没有灵魂,怎么会有生死轮回呢?

证明二:也是先证明生死轮回,然后推出灵魂存在。但他用的是反证法。他说:如果生死轮回不存在,那么一切就是直线的了。死了就不会生,睡了也不会醒,那么变化将不复存在,万物归于静止。只要运动存在,就有相互转化。

证明三:证明人的知识本来就有,证明知识即是回忆,推出灵魂存在。他定义什么是记忆:由从前知道的事物得到的知识,就是记忆。例如,当我们看到两个类似的物体,我们就可以判断它们相等或差不多,这说明我们本来就有相等的知识和对相等的理解。“回忆说”在《曼诺篇》中也有论述,认为灵魂和肉体结合时,忘却了记忆,所以认识就是去回忆。既然人在出生之前就有知识,说明人是有灵魂的。

中国古代先贤也认为人是有“良知”的,这个良知比我们现在所讲的道德良知范围要大,“良知”本来的定义是“不虑而知”,这才叫良知;“不学而能”叫良能。就是说,人天生就有“良知”、“良能”,例如相等、大、小、善、美这些知识,人是天生就知道的,这些就是“良知”。

这里我并不是鼓吹苏格拉底的证明,想说明的是,苏格拉底并不是逞匹夫之勇而选择死亡,也不单纯为了信念、解脱等等坐以待毙。他的死是基于他自己的论证。

本文 蜜桃君成长记版权所有,转载请注明转自蜜桃君和文章链接。

0

发表评论

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。必填项已用*标注


Ɣ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