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格拉底之死3

作者:蜜桃君 分类: 哲学:点破不稽之论三言两语 发布于:2006-10-13 22:25

有柏拉图这样的好学生,死也值了

2006-10-22 星期日

王国维讲过这样一句话:“余之性质,欲为哲学家则感情苦多,而知力苦寡;欲为诗人则又苦感情寡而理性多。”(《文集续编•自序二》)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这种困境,不知自己究竟适合做什么,在学问上找不到最终的归宿。像赵元任,他辗转了物理、音乐、数学、哲学,最后才把语言学作为自己最终的事业。能找到自己的学问归宿,这是很幸福的。

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,一个横空出世的侠客总是经过高人的指点,境界为之一变。这讲的是师承渊源。在学术上,也同样存在这种师承。年轻人需要前辈,而前辈也需要学生,尤其是对于一个身怀绝学、造诣极深的大师来说,没有一个得意的学生那是何等悲哀!孔子能够流芳百世、垂名千载,当然和七十二贤徒分不开。不过苏格拉底更幸运,孔子七十二个贤徒加起来都抵不上他的一个好学生,这个学生是谁呢?就是柏拉图。你看我们对苏格拉底的生平事迹可以了解得很详细,比他之前的哲人都详细。为什么呢?有两个原因:一是苏格拉底的人生经历很丰富,是有故事的哲学家,不像书斋学者那样活得枯燥无味;二是因为苏格拉底收到了柏拉图这样的好学生。虽然除了柏拉图,写过苏格拉底的还有色诺芬、阿里斯多芬,但真正让苏格拉底永垂不朽的还是柏拉图。清朝学者李恕谷有句名言:“交友以自大其身,求士以求此身之不朽。”有柏拉图这样一个好学生,是苏格拉底永垂不朽的关键因素。柏拉图在遇到苏格拉底之前,是个文学青年,浪漫诗人,但苏格拉底将他点化后,他烧掉那些小作品,从此遁入哲门。不过他以前在文学方面下的功夫也没有白费,所以他出的哲学著作不但不像今天学者们写的那样枯燥,而且还文采斐然。从柏拉图身上,从庄子身上,我们能看到哲学与文学是可以兼容的。

苏格拉底善于帮助他人认识自我,帮助他人找到自己的归宿,柏拉图遇到这样的“精神助产士”(不是所谓精神导师)也是至为荣幸。苏格拉底死后,柏拉图说,他觉得自己最值得庆幸的,是能够生在苏格拉底的时代,能够和苏格拉底在一起。所以,在柏拉图的心中,苏格拉底一直没有死去,甚至把不属于苏格拉底的思想也归到苏格拉底的名下,例如型相论。以致Jaspers认为已经“不能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思想之间划一条客观的界限。”

柏拉图受到苏格拉底最大的影响是什么呢?不是具体的方法,而是哲学家的使命感。现在有人喜欢谈为学术而学术,以为哲学家应该不具有实用目的,那么我只能说,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,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不配称哲学家了。大家以为智者才讲究实际应用,其实像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这样的哲学家都讲究应用。几何学在希腊文中的原意是什么?是土地测量学。所以不要受王小波《思维的乐趣》的误导,以为古希腊的哲学家纯粹是为了思维的乐趣。色诺芬《回忆录》讲苏格拉底:“关于那些哲学家,他也想问:既然学了人们所从事的手艺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够用其所学,为自己服务,或者为自己所原意的别人服务,那么,那些研究天上的事物的人是不是想,在发现了支配每一件事物的规律后,能够随心所欲地制造风、雨、季节变化以及诸如此类的事物?还是并没有这个打算,只是满足于知道自然是怎样化生万物的?这就是他对于那些忙于这类猜测的人的看法。”那些经过一系列政治运动的中国学者,能够体会到:不能用其所学是人生在世最郁闷的一件事。

苏格拉底受智者的影响,把研究对象转向人事,研究什么是虔诚,什么是正义,什么是治国之本。在柏拉图《斐多》中,我们也可以看到,柏拉图记载苏格拉底曾经热衷于自然哲学,但最后发现当务之急是研究与人生有关的事务。有人说:“离开人生,哲学是空洞的;离开哲学,人生是盲目的。”这里的哲学就是苏格拉底的意义上的哲学;如果是自然哲学的话,离开它人生也未必是盲目的。苏格拉底认为心灵是惟一值得研究的东西,真正的自我并不是肉体,而是心灵和内心生活。提倡反思,认为没有经过反省的人生不值得一过。

受到苏格拉底的影响,柏拉图研究的哲学也集中在与人生相关的方面。在自然科学领域,他没有超越前面的哲学家。我们最熟悉的就是《理想国》,是他写的最有争议的作品。在里面就涉及与人生相关的方方面面。很多“自由主义者”都对他深恶痛绝,以自由主义者自居的王小波就说:“《理想国》和它的作者都不值得佩服。”他说本来还可以佩服柏拉图的想像力,当他看了罗素《西方哲学史》,知道其“理想国”的蓝本是斯巴达及其立法者莱库格斯,柏拉图的《理想国》就没什么值得佩服的了。这其实是很无知的诋毁。杜鲁门说You can't beat something with nothing,而现在有人却喜欢用nothing去打败soemething,用一无所有去打败有两下子的人。要么就不批评,要批评就应该重磅出击。像那个搞科学哲学的波普,他为了倒“马”(Marxism),写了厚厚两本《开放社会及其敌人》,还有一本《历史主义的贫困》。这种beat才有效果。

柏拉图究竟在《理想国》中说了什么引起这么大的争议?《理想国》涉及伦理学、教育学、国家学等多个方面,但柏拉图的核心思想是提倡共产主义,并且让哲学家为王。

哲人王理论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很好理解的,儒家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。所谓“士不可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”,中国哲学家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。但这些思想都没有形成理论。就是说,为什么“士”就要怎样怎样?柏拉图就提出,治理国家的人应该是具有全面知识的人,而不是某一个领域的专家。比如现在有“专家治国”的说法,那么柏拉图说的则是“哲人治国”。在柏拉图那里,哲学家是指掌握全面、系统知识的人,能够放眼天下,目光长远,不像政治家那样只局限于一个国家的事务。而专家往往不能通观全局,容易偏执一端。爱因斯坦曾经说:“专家不过是一只训练有素的狗。”意思是,专家并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,他只是对某一个专门的领域有所研究,离开那个领域也许一无所能。

对柏拉图的理论进行评价,还有点为时过早。但我想说明的是,他的哲人王思想恰恰与苏格拉底截然相反。在《苏格拉底的申辩》中我们能看到这样的话,苏格拉底说他自幼就能听到一种召唤(call),它只会阻止苏格拉底去做某一件事,而不命令他去做什么。它曾阻止苏格拉底从政。苏格拉底反思说:“我想这是很对的,因为我可以断定:如果我从政的话,那我早就没命了,不会为你们或我自己做出什么好事了。”而柏拉图呢,他一生都在寻求从政的机会,曾经三下西西里岛,企望在叙拉古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。孔子周游列国之后退而著书办学,柏拉图失败之后也开始写他的哲学书,创办学园。

他最知名的理论就是“型相论”,以前常被翻译为“理念”,用“型相”以凸显其客观性。例如几何学上的三角形,在现实中你找不到这样的三角形,他就是现实中所有三角形事物的“型相”。这样精确的三角形(“型相”)在现实中你是找不到的,找得到的都是具有这个“型相”(形状)的物体。但你能说这个三角形就是主观的吗?如果它是主观的,那几何学就没有科学价值了。

 

精选留言

再怎么穷就、穷尽,图图和苏苏都是完美理想国的建筑师,而且都失败了。
在他们这些经典的乌托邦规划中,自我显贵,自我尊贵性是支撑这一切的唯一支柱。
把图图和苏苏混在一起一锅端,实则想表达他们有的格言完全是非生物性的,看似只是又一个诗化了的拿破仑,或二个。
这些昏迷着的精神要素让其同类幸福、兴奋——其实也是毒品;让我感到,不如真正来一棍道德上的教训让人踏实。
周国平说的,好的哲学让人幸福,坏的哲学让人痛苦。
回转千年,问问图图和苏苏,他们是幸福的还是痛苦的,你猜测他们会怎么回答?
哈哈。

本文 蜜桃君成长记版权所有,转载请注明转自蜜桃君和文章链接。

0

发表评论

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。必填项已用*标注


Ɣ回顶部